学好语文的根本大法:背诵
作者:YUANLIUW 时间:2020-10-25 09:56:38 点击:0次
|
如何学习语文,老师们谈起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说,“掌握了方法就能将一根铁棒磨成千万根绣花针”,放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上,同样说得通。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愚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诵”。
古人的读书经验,对于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做到最大限度地贴近文本,从文本中挖掘出尽可能多的内在含义,对我们今天还是很有值得重视的启发意义的。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的学习尤为如此。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学习语文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总需要记住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如果要进一步,想做到文从字顺,词句优美,那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
如若想再上层楼,达到清新绮丽,就得记住许多结构、范式。就像学习跳舞必须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在脑子里装上规范的语言,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才能方圆自如。当然,背诵的基础必须是理解。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践行“背诵”之道,这种知识积累的方法,就好比储存上许多干柴,以后遇到“火种”,一点便“着”。
有一次,与朋友秋游黎坪森林公园,时值金秋,层林尽染,红叶飞凌,落于静水流长,一朋友脱口而出“红叶与金秋同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此言一出,掌声四起。这真的说明少时背诵记忆的一些优秀诗文,在慢慢加深理解后,会随着岁月历久弥新,随心而动。
年少时代记忆力甚好,只求记得,也许理解得并不深,随着年岁增长,通过观察生活、印证,便会慢慢融通。这还真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消化。试想一下,如若牛事先不吃草,“闲卧绿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肠胃翻个遍,也只能是“空留反刍情”。
学习语文,还需要将字、词、句之“米”备足、备齐,好为“巧妇有米炊佳肴”。要记要背足够的后备词语才能“炊出新味”。
比如,小时候写作文形容“伤心”,只用一个“哭”字,就解决了。后来背的诗文多了,看的文章多了,脑子里就记下许多:额蹙心痛、郁郁寡欢、黯然失色、黯然销魂、痛心疾首,“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以后在遇到写“伤心”的时候,就很少用一个“哭”字来代替了。足见,“书到用时背诵好”。
强调背诵,并不是限制思维,相反,有了继承,才可能创新。古往今来,许多的名言佳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继承创新而来。试想,如果王勃脑子里如果不是装有先贤们的丽句美文,怎么能即席挥就旷世奇作《滕王阁序》呢?
熟读成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死记硬背。熟读经典美文,既能向前人学习遣词造句技巧,还能借势出新。学习语文就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断地再学习、再创造。部编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篇幅、增加经典名篇篇目,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多记多背经典美文,打好一个人的精神底子呢? |
的回复 |
回复日期: |
|
|
评论区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