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0后诗写者杨隐首部诗集《镜归何处》出版。此诗集入选2014年江苏省作协“壹丛书”计划,是作者习诗以来作品的首次结集。2014年10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杨隐,曾用笔名“木羊”,1983年生人,籍贯温州,现居苏州,文学硕士。
附《后 记》
一直记得一个景象。
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坐在二楼靠窗的位置,上课时偶尔会走走神,望向窗外的操场。那里阳光普照,空无一人,只有灰尘和青草,有一种旷远的孤独之美。然后,我就看见草丛中有一束圆圆的光束,毛茸茸的,亮得耀眼,似乎是一只眼睛在朝我幽幽回望。这光芒如此魅惑,令我情不自禁地起身寻找。但是等我下到操场,那光芒却又消失不见了。很多次尝试后,我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时候,特定的方位,才能看到它。
这神秘的造访,我猜想应该是一块碎玻璃、镜片或其他什么反光的东西在作祟。
很多年后,在上大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那束记忆中的光芒重又来找我,诱使我写下了最初的诗篇。忽然悟到,原来一首诗在内心最初萌动的一刻,是无比神奇和美妙的,这意味着你感应到了那束反光,大概是诗神在用它的小镜子逗引你。所以,抱着敝帚自珍的心态,我给我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镜归何处》。它是众多光芒的一次的汇聚,里面收录了我习诗以来各个阶段的作品,也许有些稍显稚嫩,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次漫长时光的重放,也是对过往烟云的祭奠。
关于诗歌创作,我始终抱着一种苛刻的态度,节制自省,力求做到不无病呻吟,不泥沙俱下,勉力向心目中的好诗境界靠拢。
好的诗歌,是能让人捕捉到这个世界某个诗意瞬间的。就像庄周在梦中梦见的那只蝴蝶,粉翅扑棱,顷刻泯灭了自我和世界的缝隙。所以,真正的歌者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在她咏唱的瞬间,灵魂应是融入了世间万物。
在我的想法中,好的诗歌要让阅者产生两种感觉:或是“痛感”,它应该是书写者对存在的切肤之痛的表达,写出的诗,仿佛是指尖被针尖一刺流出的血;或是“快感”,这种快感区别于下半身的生理快感,而是阅读意义上的,也就是美感,仿佛是一件瓷器,泛着易碎的圣洁的光辉,让你忍不住地轻轻触摸。
诗歌是条小道,在这条小道上挤满了数不清的人,他们为何写作?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像米沃什说的,诗歌在于见证,通过它我们见证世界,更多的是见证自己,见证我们的秘而不宣的内心。
责任编辑:yszdyee 源地址:http://www.poemlife.com/———————————————————————————————
免责声明:源流中文网刊载(转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的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保持完整、注明出处。本网部分文章由网友经由“诗人专栏”自由上传,对此类文章本网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