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莲花圣手,莲花圣手作文网
本网推荐:   校长之窗 校园生活 今日要闻 家长茶座
莲花圣手网络才艺大奖赛,常年举办作文、演讲、朗诵、诗歌、散文、游记、纪实文学、古体诗词歌赋、摄影、书法、绘画等各类网络才艺赛事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生活
刘诚20年诗歌结集《愤怒》
作者:YUANLIUW 时间:2012-09-10 11:47:30 点击:0

 

点击查看放大图

刘诚20年诗歌结集《愤怒》与散文集《在命运里旅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品简介】作为20年诗歌结集,《愤怒》(陕西人民出版社)包括了作者自1980开始写诗以来至2000年每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总体上看,《愤怒》中的短诗,融古典与时代精神与一炉,精炼、含蓄,重意境营造,佳作密集,浪漫而不矫情,极富创新精神;长诗则庄严、厚重、严谨而大器,拥有丰富和深广的生活底蕴,在继承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又溶入了厚重深广的当代经验。尤其是集20年之力倾情打造的5000余行长诗《命运》,以其不可复制的个人风格和对时代苦难的独力担当,受到论者好评,被称之为作者的“生命之诗”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诗歌界最后一部“挑战诗歌秩序”的长诗力作。这首长诗由20多首长诗构成,既可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体现了一种宏大、严谨的结构美和建筑美,可作为一首大诗整体阅读。特别是1983年到1985年,几易其稿,写成长诗《走向人群》(《命运》中之第二歌),从形式到内在精神,在那个年代都是有其独特性的,有许多创新的地方,为诗坛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本。在《走向人群》中,诗歌一反过去纯粹的抒情性,出现了丰富的反讽、叙述、描述等多种表意手法;一反过去抒情诗常用的一位抒情主人公面向一人或万人或自我的言说,出现了许多虚构的人物、事件、场景,虚构的人物与虚构的“我”就现实与历史展开对话。该诗实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人们所追求的诗歌的“戏剧性”,融现实、象征、玄思于一炉,努力在多种多样的情感、思想、人物命运、历史判断、现实景象和未来期许之间展开丰富的“对话”,使诗歌成为一种具有对话性的复调文本,通过多种人物的声音、命运相互映衬、相互对话,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认识。在形式上,不同叙述者的不同语气,述说的不同角度,诗歌那种长句,大容量、对现实作肆意铺排的写作手法,那种反讽的、叙述的手法,将诗歌的叙事性、戏剧性、对话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时代的复杂性表现得相当深刻,造成了一种多声部相互补充、烘托、谐调推进的独特效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抒情诗之外的新的诗歌写作范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荣光启先生撰长文评论道:“甚至在诗歌的印刷排版上,不同叙述者的声音用不同的字体印刷,在1985年前后,诗歌文本这样的实验性实在难得。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在一些当代诗人‘反崇高’、‘拒绝隐喻’的日常化诗歌面世之前,陕西诗人刘诚已经在为诗歌写作观念和方式的革新做着开拓性的工作。”而《命运.生命穿过神的走廊》一首则无疑是在结构和思想上最具完整性和象征性的诗篇。作者以《春:追逐与奔跑》《夏:苏醒的情欲》《秋:午夜的庆典》《冬:回来的脚步》四个章节来抒写自己一生的经历、情思与感恩,绝望与期盼,可以说是诗人对自我和历史的一次全面的审视,对时间、历史、现实和时代、自我的深刻思虑。长诗《命运.劳动者》在《诗神》首发后,为《诗选刊》《中国诗选》等多种权威诗歌选本选载,已成为当代诗歌名篇。《愤怒》的出版表明,刘诚是一位被遮蔽的重要第三代诗人。但同为第三代诗人,刘诚的诗歌写作与一般第三代诗人又有着明显不同,即在第三代诗人们群起对朦胧诗进行全面反叛、从而走向文化虚无的时候,刘诚却在他对朦胧诗的颠覆性写作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朦胧诗最可宝贵的理想和社会批判精神,并将它们在20年的时间里保持到底,这在诗人从精神坚守到精神全面滑坡的当代诗歌写作格局里弥足珍贵,引人注目,从而使《愤怒》成为第三代诗歌中极具独特性和重要美学意义的代表性文本之一。诗评家余迅认为:“从《愤怒》中数量众多、放在当代诗坛毫不愧怍的大量抒情短诗,到20年呕心沥血写作的系列长诗《命运》,刘诚大抵可以毫不含糊地跻身于中国当下为数不多的优秀诗人之列。”

 

刘诚20年诗歌结集《愤怒》目录

短 诗
  褒河小集(1980—1981)
    褒河………………………………………………………………………………3
    馒头山即景………………………………………………………………………4
    油菜花……………………………………………………………………………5
    暗暗天……………………………………………………………………………6
    星空………………………………………………………………………………7
    别H………………………………………………………………………………8
    望…………………………………………………………………………………9
    影…………………………………………………………………………………10
    早春………………………………………………………………………………11
    印象………………………………………………………………………………12
    杉树………………………………………………………………………………13
    童年………………………………………………………………………………14
    晴雪………………………………………………………………………………15
    夜…………………………………………………………………………………16
    夜歌………………………………………………………………………………17
    村庄………………………………………………………………………………18
    夏日………………………………………………………………………………19
    致S………………………………………………………………………………20
    山…………………………………………………………………………………21
    傍晚即兴…………………………………………………………………………22
    乌鸦………………………………………………………………………………23
  就建筑问题答F(1982—1985)
    悲哀、忧郁及其他………………………………………………………………24
    给W………………………………………………………………………………27
    夹竹桃……………………………………………………………………………29
    西北风……………………………………………………………………………31
    关于山……………………………………………………………………………33
    关于头发…………………………………………………………………………35
    寄远………………………………………………………………………………37
    路灯………………………………………………………………………………39
    随想………………………………………………………………………………41
    猜想………………………………………………………………………………43
    角落………………………………………………………………………………45
    就建筑问题答F…………………………………………………………………47
    居民………………………………………………………………………………49
    地平线……………………………………………………………………………51
    给小人……………………………………………………………………………53
    思想者……………………………………………………………………………55
    沉潜期……………………………………………………………………………57
    汽车路……………………………………………………………………………59
    牛…………………………………………………………………………………61
    社火………………………………………………………………………………63
    冬夜………………………………………………………………………………65
    题画………………………………………………………………………………66
    致L………………………………………………………………………………67
    秋天印象…………………………………………………………………………68
    冬日黄昏…………………………………………………………………………70
    旅途回忆…………………………………………………………………………72
    给妻………………………………………………………………………………74
    点灯•在馒头山顶坐等暴雨……………………………………………………76
    褒河纪事…………………………………………………………………………78
    海船………………………………………………………………………………83
    风说………………………………………………………………………………85
  钟声敲响(1986-1987)
    钟声敲响…………………………………………………………………………86
    丙寅年间的做诗秘诀……………………………………………………………88
    与上帝对话………………………………………………………………………90
    追求中的诗………………………………………………………………………93
    歌唱………………………………………………………………………………95
    黑人………………………………………………………………………………96
    病人………………………………………………………………………………97
    黄山看雾…………………………………………………………………………98
    再听圣桑…………………………………………………………………………99
    海南回忆…………………………………………………………………………100
    椰树………………………………………………………………………………102
    红土地……………………………………………………………………………103
    雪景………………………………………………………………………………104
    梦境………………………………………………………………………………105
    那人………………………………………………………………………………106
    听钢琴弹奏贝多芬之《命运》…………………………………………………108
    钟声………………………………………………………………………………109
    旗手………………………………………………………………………………110
  宁西小集(1992-1993)
    在山地……………………………………………………………………………111
    旷野上的剑客……………………………………………………………………116
    走江湖……………………………………………………………………………118
    古栈道……………………………………………………………………………119
    先秦诸子…………………………………………………………………………121
    隐者………………………………………………………………………………122
    水的刻画…………………………………………………………………………123
    午夜站台…………………………………………………………………………125
    残雪………………………………………………………………………………126
    旅行者……………………………………………………………………………127
    河流………………………………………………………………………………128
    雨季………………………………………………………………………………129
    包谷酒……………………………………………………………………………130
    香菇………………………………………………………………………………131
    鹊巢………………………………………………………………………………132
    徒步………………………………………………………………………………133
    残酷的诗人………………………………………………………………………134
    在极顶……………………………………………………………………………135
    土匪………………………………………………………………………………137
  风中行走(1995-1998)
    大西北:神的河流………………………………………………………………139
    河西走廊…………………………………………………………………………141
    风中行走…………………………………………………………………………143
    新疆………………………………………………………………………………145
    母虎走过荒原……………………………………………………………………147
    黄土高原…………………………………………………………………………149
    登镇北台…………………………………………………………………………151
    在尘土中…………………………………………………………………………153
    在葵花地…………………………………………………………………………154
    河床………………………………………………………………………………155
    裸根………………………………………………………………………………157
    吹箫………………………………………………………………………………159
    沙之歌……………………………………………………………………………160
    耀州窑……………………………………………………………………………162
    在鄂尔多斯草原…………………………………………………………………164
    角斗士……………………………………………………………………………166
  回到冬天(1998-1999)
    回到冬天…………………………………………………………………………168
    车过褒河…………………………………………………………………………170
    在旅途……………………………………………………………………………171
    森林里的落日……………………………………………………………………172
    独株的向日葵……………………………………………………………………174
    经历………………………………………………………………………………176
    茶…………………………………………………………………………………178
    路过羊群…………………………………………………………………………180
    隔着月光…………………………………………………………………………182
    梦回村庄…………………………………………………………………………184
    北方之夜…………………………………………………………………………186
    被遗弃者…………………………………………………………………………188
    电视上的鱼………………………………………………………………………190
    三月………………………………………………………………………………191
    马…………………………………………………………………………………193
    对黄金的简单介绍………………………………………………………………194
    葡萄园……………………………………………………………………………195
    愚人岛……………………………………………………………………………196
    悼昌耀……………………………………………………………………………200
    小诗………………………………………………………………………………220
    黎明………………………………………………………………………………205
    城堡………………………………………………………………………………207

长 诗
命运•九歌
(1980-2000)
  命运•独对永恒…………………………………………………………………211
  命运•走向人群…………………………………………………………………222
  命运•生命穿过神的走廊………………………………………………………234
    第一章:春•追逐与奔跑…………………………………………………234
    第二章:夏•苏醒的情欲…………………………………………………241
    第三章:秋•午夜的庆典…………………………………………………249
    第四章:冬•回来的脚步…………………………………………………255
  命运•献诗………………………………………………………………………262
    第一章:水…………………………………………………………………262
    第二章:火…………………………………………………………………269
  命运•北方雕塑…………………………………………………………………279
    Ⅰ.蔑视颂…………………………………………………………………279
    Ⅱ.母亲……………………………………………………………………281
    Ⅲ.父亲……………………………………………………………………287
    Ⅳ.劳动者…………………………………………………………………290
    Ⅴ.黄豆……………………………………………………………………292
  命运•悲恸之一…………………………………………………………………296
    第一章:四十而吟…………………………………………………………296
    第二章:向往清白…………………………………………………………304
  命运•悲恸之二…………………………………………………………………313
  命运•悲恸之三…………………………………………………………………323
    第一章:天空是一座玻璃的建筑…………………………………………323
    第二章:人类的毁灭已经开始……………………………………………331
    第三章:狂风卷走多余的风景……………………………………………337
    第四章:诗歌离开我们远去………………………………………………344
  命运•赶路三章…………………………………………………………………351
    Ⅰ.走过铁皮小屋…………………………………………………………351
    Ⅱ.汉水河谷………………………………………………………………355
    Ⅲ.心脏:七条栈道………………………………………………………361


地下的写作——20年诗歌结集《愤怒》自序
刘  诚


经过多年的写作实践,我意识到我要创造的其实是一种更接近英雄的诗歌。如果说迄今未能完全实现,那一定是笔力和才情所限,但私下,我一直希望在它们的血肉和魂魄里,应当尽可能多地保留了那些属于英雄的元素。此种血统的诗歌,无意于成为宠物的皮毛,仅仅只为了有闲人的观赏和抚摸而存在;也不屑于以名利为指向,精心虚构出一个幻美的彼岸,去诱引善良的读者上当——它应当因自由坦诚的言说,成为人生前方最先点亮的灯光和人生中途亟待取得的能量;对于一个剧烈变革中的时代而言,作为一种进步和推动的力量,它们有时候是毁灭和再造的武器,有时候是支持回忆和反省的良心。

在我看来,诗歌的言说无论多么精致和纤弱,无非是一种英雄的言说,大体可以看做是一种英雄主义梦想的代用品,带有明显的精神补偿性质。那些在日常生活里终将湮灭的事物,都可以在诗歌中挽留;在黯淡的物质生活里不可能亲历的梦幻,都可以借助诗歌经历。伟人通过推动社会改造的狂风暴雨来宣示和强调英雄的意志,是对人类历史的现场书写,来得比较剧烈、直露,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暴力、血泪和呻吟;诗人通过诗歌写作,重温或者复活经验中那些可以统称之为英雄主义的部分,是在灵魂内部对生存事实的反刍和追问,来得比较舒缓、仁慈,意味着精神于黑暗中永无止境的历险和烈火中惊心动魄的复活与再生。一个诗人在面对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显得软弱和力不从心,但诗歌给他高度,给他以超凡脱俗、直取事物本质的力量和气度,使他变得强大和英勇无畏。——最终是诗歌而不是别的东西,暴露了一个诗人企图通过语言的便利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英雄事业的野心。

凡是人曾经面对的,诗人也将面对;凡是人曾经遭遇的,诗人也将遭遇。就诗人而言,除了人类的痛苦,再没有别的痛苦;除了人类的命运,再没有别的命运。诗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凌驾于读者之上的角色。一个人选择了诗歌写作,并不意味着从此变得比读者高明,相反,他可能更谦恭更坦诚,在更高层次上与读者成为同道,成为患难与共的兄弟和最富人情味,也最忠实可靠、永不油滑、永不背叛的朋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诗人有可能超越国界、语种和时间的限制,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建立尊严,赢得尊敬和热爱。     理想的地图像冬天的积雪一样慢慢破碎、淡去。揭开盛世的外壳,暴露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人间。在现实面前,政治家振振有辞的许诺和勉为其难的努力,在旁观者看来不只无力,甚至显得虚伪。这大抵并不是时代的过错,也不能就此责难历史上的某些具体的个人。人类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理想状态,正如大爆炸以来的宇宙物质,永远在崩溃的边缘,在崩溃的中途;人类社会如果是水,当是高原之水,有一种倾覆的倾向,永远在向每一个方向的深渊倾斜,是一种崩溃的趋势:无数的个人正如无以计数的水滴,永远没有一致的方向,总是将社会整体拉向自己一面的深渊。那指引人生的车轮碾过流水的、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事物到底是什么?在生存的黑暗中人如果不是孤单的,那么作为支持的友军它在哪里?人们需要知道,除了物质的一面,凡庸的日常生活能否给予更多?人们需要从诗人不倦的言说中看到对主体力量的肯定,得到有力的支持和新的启示。

诗人的言说也许只是为了安妥漂泊的灵魂,但细心的读者总能从其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正如一棵树不为什么存在,却给看见的人以力量;一盏灯可能仅仅为了自己点亮,却给黑暗中的眺望者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遐想。苦难的存在亦即诗歌根的存在,将成功地阻止诗歌总是向天空蒸发和逃逸的倾向,使诗歌在获得美的灿烂外观的同时,也拥有金属的质地和重量。


诗人不在于肉体生命的长短和贵贱,不在于包装和阴险卑鄙的炒作,也不在于对诗歌话语的垄断和对某种方便条件的恶意透支。只有诗歌的门外汉才将不断的发表误以为得到了诗神的首肯,将写进了名人辞典或入选了什么选集,误以为从此获得了诗歌的不朽生命。梵高在一生中只卖出一幅叫《红色田园》的画,并不妨碍梵高成为19世纪世界级的大艺术家。一个有出息的诗人不应当满足于在已经过多的书海里再增添几本新书,他必须时刻警惕和限制自己内心的虚荣,将手伸入变化的急流深处,紧紧抓住那些诸如石头、河床一类恒定不变的部分,防止为急剧变化的喧嚣声浪所惑而误入歧途。一个有出息的诗人必须具备足够的毅力和勇敢,准备将曾经卸下的粗重重新拿起,比如大地的苦难,否则诗歌高贵的存在必将向另一个方向滑落,成雕虫小技而壮夫不为。最终,谁怯于英雄的代价,从英雄的位置退却,谁就堕入平庸;谁抛弃了读者,也必将被读者抛弃。为艺术的艺术即或存在,多半不是一种现成的权利,只是一个时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集体堕落的证据。


真正的诗歌写作无异于雕刻,诗人都是他那个时代勤勉的雕塑家,由于他扎实的劳动,诗的浮雕将湿淋淋地浮出苦海的水面。真正的诗人都是他那个时代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作为幸福的收割者,他头戴草帽手拿镰刀,从诗创造的田野上将成熟的谷物席卷而去。

有两种诗人,一种为理论写作,他们的意图仅仅在于让人惊奇,一种为内心的要求写作,它们的意图首先在于使自己心灵安妥。第一种诗人诉诸于读者的好奇心,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新鲜的句型,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丰富了诗歌的语汇,第二种诗人诉诸于人的灵魂,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值得记忆的作品。对于第一种诗人而言,理论可能足以点燃血液,是他们诗歌生命的支点;对第二种诗人而言,理论往往显得短视和孱弱,他们诗歌满载的车辆将从经验出发,碾着理论自相残杀、堆积如山的尸体,最终抵达艺术的远方。


我之成为一个现在这样的诗人,与其说源于对诗歌价值的某种坚信,毋宁说是命运的规定。底层生活的漫长经历,使我有幸看到了比常人所见更多的无耻,更多的人性的恶和人性的善以及人性的全部高尚和卑俗。在开始意识到成长的时候,我已经由最初的不情愿看到自己踩死一只蚂蚁、亲自宰杀一只活鸡,变得可以平静地直面一个活人被枪毙时鲜血淋漓的场面。从底层没有声音、也没有痕迹的黯淡生活中,我开始明白什么是生的挣扎和绝望,什么是生存的黑暗和灵魂内部的黑暗,我听见了善与恶——灵魂内部的两张嘴、两种声音。就像在另一些写作的人那里发生的情形一样,我写诗,不是因为预料到诗歌可能给我带来非凡的荣耀或难以言表的好处,而是基于必须有效地缓解与现实紧张关系的一种类似饥渴的需要。每当这种紧张关系达到不可调和的尖锐程度,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写作的小高潮也将随之来临。这个时候的河流、道路、人物、原野乃至一切平常的事物,都不再只是自身,而是被全新的情绪场赋予了全然不同的含义;另一面,每当一首诗或一批诗歌作品相继完成,现实便重又返回:山重又回到山,水重又回到水,曾经剧烈冲突和令人不安的世界重又恢复了宁静和安详,变得可以忍受,甚至不无美丽和温柔。就我而言,诗歌不仅是试图打开自己的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也是面向世界时的一种严密防守;不只是对抗的一种形式,也是对话的一种尝试,包含着我对于这个世界意识到的和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全部生活秘密;不只是由方块字固定起来的某种经验,而且是与现实一次次摊牌的真实记载和一次次自我拯救的成功事实。在漫长的年代里,是诗歌为我提供了突破围困的秘密通道和眺望风景的高地,是诗歌高贵的手臂引领我从存在的低地上升,获得了穿越人类生活沧桑变化的非凡勇气。诗歌是如此简洁有力地深入了事物的本质,连接起现在与无比悠远的过去,它不再是一种独立于生命的东西,已经与生命本体在最高程度上达成一致,不仅成为参与生活的手段,同时也成为我作为一个诗人的鲜活呼吸。除了诗歌写作,再找不到别的更好的办法,使我与曾经深陷其中的现实达成和解,并与之长时间地和平共处。


这是一个在艺术上失去了标准和判断的时代,从总体上看,这似乎不大可能是一个文学的时代。歧见迭出且针锋相对的争论和求新、求异、求变的不懈努力,不是映现着文学的繁荣,更多地反映了艺术创造加倍的艰辛,从某种程度上也映现出这个时代的文学家在与强大的本土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同时遭遇时内心的焦躁和绝望。就当代汉诗创作而言,想象空间的缩小,感觉力的萎顿、追逐现世名利地位的匆忙以及众多文人墨客私下与雄心纠缠在一起不便明言的垄断的企图和称霸的欲望,使人们更多地忙于“包装”和“炒作”,乃至结帮“对骂”,无力、也无暇去构建起一个时代诗歌应有的价值尺度和美学理想。看来我们的文坛未必像一个文学青年想象中的那样住满了圣徒。这个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然而曾经是星光灿烂的文坛,也许是拥有极为深厚久远的文化背景的,但它似乎正在日益远离这个背景;它的存在有点像是一次没有预定期限的难产的过程,只有阵痛,没有期待中的圣婴降生。自由而平静写作、人人都以极欣喜的心情守候着文学新苗绽露头角、并对此报以热烈欢呼的时代几乎是刚刚到来,便匆匆消逝。像别林斯基、鲁迅那样勇于在一个漫长年代里培育和领袖整整一个民族文学潮流的伟大胸襟和气度,已经成为遥远年代的绝响。大师固然很多,但大师无一不是很忙。一切都已经成为资源,被过早地分配完毕;信息社会所能提供的种种便利,不但没有带来诗歌生产力的解放和诗歌内在品质的提高,诗歌写作的职业化和诗歌生产对于作为商业行为的出版业的绝对依赖,反而将当代汉诗写作拖入了一片没有希望的死水。拙劣的演出已逼近高潮:在这里,在我们这样一个急于工业化的、人人争相发出声音的后农业社会里,更多的是沉沦和埋没,而不是发现和复活;一个初出茅庐的生手最终在文学上能有多大的成就,不是看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对这个所谓文坛保持了虔敬,从而得到它的奖掖和青睐,而是看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无视这个所谓文坛,并在多大程度上摆脱和战胜了它的威逼利诱和无情压制。


感谢曾最先对我的作品进行过一些介绍的《诗刊》和《诗神》的编者,感谢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给我以长期支持的《农村青年》主编李军先生,感谢陕西日报社资深记者张延荣女士,尤其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对诗歌鉴赏独具眼光的李向晨先生,他们的热情扶持和鼎力帮助,使本书的出版成为现实。这当然未必就是荣耀,倒是意味着我此前二十年地下的写作,将不得不同时进入读者和时间严厉目光的双重审视。对此能说些什么呢?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地上的诗人写给地上的人们的诗。作者没有打算为神写作。作为万能的大于诗的角色,神拥有包括诗歌在内的超现实的一切权力,因而不需要诗歌,正如没有肉身,神也不需要进食、打扮、占有和性。诗人充其量只是他那个时代诚实劳动的众多劳动者中的一种。老是想在天堂里占有一席之地,理所当然地享用现成的牛奶和面包,与写作上的见月伤心、见花流泪一样,反映出的是那些二流诗人的矫情。作者关注那些和他一样的普通人,并愿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投身其中,无论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都准备与他们一起走到最后。不敢指望写出的是他们认可诗歌,但希望能够看出上述明显的努力。

本卷书名借用了一位姓黄的先生对它的概括。那时候我是北方内陆小城的一个怀才不遇的求职者,他是南方一家用人单位的大头目,据称颇喜舞文弄墨,我将这批诗作的一部分给他,无非是为了得到赏识。但是没有;他那里不需要诗人,他不是圣者,也没有义务对一位困难中的诗人给以支持和帮助。他只是好奇地问我究竟是在什么心境下写作了这些愤怒的诗篇?我意识到他可能无意间说出了这批诗歌作品的关键字,这关键字甚至连我本人也曾一无所知。但本书的出版与此无关,愤怒的宇宙更大,包含的内容更为深广;它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美的实在,包含美的种类繁多的事物。愤怒未必与丑结缘;比起河面上的浊流和浮沫,愤怒的位置更低,低于河床底下的石头和地层深处的矿物,当天上的闪电在云层里倏然消逝时,它萌孕闪电并支持生命。愤怒比较孤独比较内省,只准备在那些不约而至的夜里为等待中的灵魂言说,当它宁静地焕发,人们会想起恒星的某些性质:一颗被愤怒压迫而高度紧张的诗心,会像恒星内部一样更接近透明,其美感有可能像星风脱离引力向所有的远方吹送,使偶然经过的彗星将灿烂的彗尾朝向相反的方向。

因此,假定有一日你偶然碰上了本书,请不要像那个自以为是的南方人一样对愤怒本身感到惊讶和不安。愤怒虽然是普遍的存在,但对一个时代而言,只有那些来自真来自爱、同时不可调和、不可替代并放射光辉的部分,才具有价值。
                                               1999.10.26.


与生存合一的英雄写作──读刘诚20年诗歌结集《愤怒》
资深出版人、诗歌批评家:余迅

我本身巨大、深刻而漫长,志存高远
但是,因饥饿而弯曲,只能肩扛流水
在两个庞大山系的真身之间暂且安顿……
──刘诚《命运•汉水河谷》

根据《刘诚作品》总序的介绍,《愤怒》的写作大体分为两个段落:从1980到1987年的褒河时期,和从1992年开始至今的汉中时期。《愤怒 • 褒河小集》中的诗作看来写于第一个时期。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村庄》《馒头山即景》中一派田园的安适与恬静,也有《影》《夜》中深入骨髓的孤独和落寞;既有《致S》《傍晚即兴》中瑰丽多变的想象和《褒河》《童年》《望》中的深情和忧郁,也有《晴雪》《早春》《油菜花》和《夜歌》等篇中充满青春骚动的热烈和明媚。刘诚似乎从一开始就深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真传,这些小诗虽属发轫之作,但含蓄隽永自然清新,且造语精警,往往寥寥几笔境界全出,已经显示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才华和驾驭语言的不凡功力。若论“朦胧”,几乎篇篇都是上成的“朦胧诗”,但在“朦胧诗”当红的年代里,这些诗作并没有必然地为作者带来好运。固然无从知道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作者生活中有过什么变故,现在能够看到的是,到1982年底,当继起的众多诗歌写作者纷纷涌上朦胧诗写作的独木桥时,刘诚突然诗风大变,以一首《蔑视颂》,成功地实现了从早期短诗写作的蜕变。这首冷峻凝重、风神卓异的抒情长诗,音调激昂、顿挫,像一块刚刚经过淬火的黑铁,通体焕发出一种粗犷、狞厉的美感,有棱有角,掷地有声,并由此大体奠定了作者后来诗歌写作的基本走向。至1985年底,抒情长诗《走向人群》完稿。在这首自传性很强的长诗里,作者已经不满足于自我封闭的静观和内省,而是将自己完全敞开,站在人类的高度,尽可能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引入诗歌写作。作者突破了以往的羞涩和矜持,金斯伯格式的规模空前的长句不加标点,长江大河一样不择地而出源源不断而来,于一向缺少奇迹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青年朝圣者惊心动魄而又一向不为人知的精神轨迹。这首长诗的概括力是巨大的,境界是壮阔的。作者嬉笑怒骂,纵横裕如,一气呵成而又天然浑成。如果说在《蔑视颂》中,直面现实、对现实不留情面的批判锋芒,追求真理、义无反顾的圣徒精神,以及诸如幽默和反讽的娴熟运用还只是初步有所显露的话,在这里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之在事实上成为当时陕西、乃至全国诗坛最具原创性和新锐意味的诗歌创作文本之一。
这些风格独特、个性鲜明、雄健豪放而精气内敛、神鬼莫测的诗歌之出现在汉中,是一个奇迹。在这块狭长的、被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夹在中间的、特别适合平静生活、一般被认为更倾向于中庸、平和、保守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种别样的诗歌顽强地出现,就像一块边缘齐整的黑暗,突然深入于日常生活的光亮平面,显得相当刺目和出人意料,作者因此迅速引起汉中先锋诗歌圈广泛注意。1986年底,刘诚第一部抒情诗集《走向人群》在咸阳结集印行,这部诗集包括自《蔑视颂》以来的长诗写作和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抒情短诗,给相对沉闷的省内外青年诗歌界以深刻印象和持久冲击,这从西安、北京、上海高校一批素昧生平的青年读者写给作者的信件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一度相当活跃的汉中青年先锋诗人赵栩和坡子,在《走向人群》结集印行之后,立即以满怀惊喜的语气,将作者称之为“狂飙诗人”。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在国内国外都享有盛誉的著名艺术家范曾先生在读到这批诗作后,亲笔回信表示“激赏”,称其诗“奇崛瑰丽,而又峥嵘确荦”“唐之李贺、宋之吴文英或可伯仲”。然而这些响动仅止于民间,一般所谓诗坛对此却一直保持沉默。随着从1987年开始的一段长达五年时间的写作空白,“刘诚”作为一个笔名从文学中失踪,慢慢被人淡忘。即使是在汉中这块作为诗人故里的土地上,一些人在谈到文学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将“刘诚”二字“省略”。这种情况对于一个视诗歌写作为生命、且自期甚高的文学青年意味着什么,当不难想见。──如果承认诗歌写作是一种特别需要喝彩的事业,那么大量诗作得不到发表,以及诗坛由此暴露出来的偏狭和冷漠,在刘诚内心郁结的,想必已经不只是对所谓诗坛的某种失望,而是直接诱发了诗人对于个体命运与庞大存在终极关系的最初的深层思考。

汉中毕竟是汉中,不是四川。偏远,封闭,美丽而荒寒,地域狭小,不具备近邻四川那样庞大的足以与北京诗歌集团平分秋色的先锋诗歌阵营,也没有四川那样优越的自成气候、自调节功能完备的先锋诗歌生态环境,除了几个同样在黑暗里苦苦探索、进行着各种先锋写作实践的诗友,大家轮流主编、油印着一份叫作《太阳风》的民间诗刊以期相互交流外,人们不会有兴趣将一位被埋没的先锋诗人从厚厚的尘封中复活,——即使有这个兴趣,也显得自顾不暇,一个成长中的青年诗人埋没了,就永远被埋没了。刘诚不得不接受了现代诗歌运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自己派定的边缘命运。在1992年恢复写作以来的许多年里,诗人一面在繁重的、几乎与文化无关的日常工作中疲于奔命,一面默默无语地锤炼诗艺,显得心情平静。幸而如此,否则大约不会有后来《愤怒 • 回到冬天》中一批优秀抒情短诗的写作,也不会有长达五千余行的系列长诗《命运 • 九歌》的最终成型。——现在我们看到,正是这批体积庞大、立意高远的作品,再一次将刘诚与当下一些言不由衷的诗歌写作拉开了距离。目光敏锐的《诗神》编者,终于在潮水一样涌向编辑部的诗歌稿件中发现了刘诚。——1997年6月,以长诗《劳动者》为主打的一批诗作在《诗神》“诗歌一频道”这样显著的位置重点推出,此后又被改版后的《诗选刊》一一选载。《诗选刊》编辑部主任、著名青年诗人赵丽华女士在《不是没有好吃的苹果》一文中引述了《劳动者》一诗的第一节之后这样写到:“这是一首普通劳动者之歌,作者以充沛的激情去歌颂他们,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去关注和拥抱他们……。”此后,刘诚的诗歌作品开始散见于全国众多报刊;散文作品开始陆续在作为文学重镇的《散文》杂志登陆,应征散文作品获《三秦都市报》“安泰杯”中华散文大赛特等奖;今年三月,长诗《命运 • 九歌》中的一个片段以《水》为题在《诗刊》刊出;四月,《路过羊群》等一批诗作又首度登陆《延河》,刘诚其人其诗,终于开始走向读者,为更广大地域、更广大的人群所知。

从八十年代开始到上个世纪末的这段时间,无疑是自有新诗以来的现代诗歌运动史上一个最不平静、也最不平凡的时期。在二十年风云变幻的诗坛,究竟有多少诗人曾经发出过自己的声音,恐怕没有人能够确切统计。风起云涌的诗歌运动大潮,在看似歉收的年景里,还是在诗歌艺术的海滩上为我们留下一大批过目难忘的诗歌姓名,──凭心而论,无论在质、还是量的收成上,这都是一段诗歌比之小说还要更为令人可喜的历史。尽管如此,但现代诗歌运动,在诸如诗歌写作要不要和究竟如何面向当代之类重要问题上还是留下了盲点。长期以来,人们对诗歌远离现实,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各说各话的写作现状颇有微辞,但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刘诚的诗歌写作恰恰代表了诗歌写作实践中这一被不少诗人在很长时间里有意冷落和回避的重要方面。也正因此,刘诚的诗歌写作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与时尚写作截然不同的独特风貌。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诗坛上,刘诚的诗歌写作所发出的,是另一种声音:明显不属于既有的诗歌知识谱系,执著大地,远离时尚,独往独来,在时兴抱团打天下的当今诗坛,是绝对的另类。

没有一封信,不是给人欢愉,也给人忧伤
没有一扇门,不是关也凄惶,开也凄惶
没有一条路,不是昭示进取,而又虚设远方
没有一段真实的经历,能永远生动、亲切
而不是日渐平淡,淡如梦中的歌唱
没有一种东西能像香烟,如此长于交际,又如此亲近孤独
没有一次放纵的品味而不凉如今夜,七分怂恿
三分嘲弄,似在把玩着你的想象

这是刘诚笔下中年某夜的独坐。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没有任何造作,如同行云流水款款而出,明白浅近而又余味不尽,并不说明什么,却牵动联想,让人怦然心动。再如:

看来,贫困之神同贫困一样,也是瘦骨嶙峋脸色难看
他一定管理着最缺少浪漫情调的部门
比较信徒众多香火旺盛的赵公元帅
这个官职在神的等级森严的社会里
一定不是什么肥缺,令众神趋之若鹜
被更多的修炼至园滑的野心觊觎

这些通俗易懂而又韵味十足的诗句,你能说它属于哪一派呢?它们显然不可能是以亵渎崇高、嘲弄神圣、将诗歌非诗化为特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写作,然而肯定也不是传统写作的现代复制。二十年前,在《蔑视颂》中读到的,是诸如 “我是蔑视到极端的沉默!/我是沉默到最后的冷笑!/我是冷笑着的蔑视的划时代者!”这样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呼告和剖白,二十年后我们看到,当年由 “蔑视”养大、在“蔑视死了”后执意“要为蔑视作颂”的“我”,似乎已经沦落为一个“失败的英雄”,而作者却不这么看:

如果不能走到人前去,做一个成功的英雄
那就站在冬天的最高处做一个失败的英雄
成功的英雄固然光彩夺目令美人一见倾心
未免失之雷同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失败的英雄悲壮惨烈铁骨铮铮毛发飞扬,最大限度
地脱离了平庸

这是多么可爱、可敬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自家珍爱!然而如此铭心刻骨的疼痛尚嫌不足,在《命运 • 向往清白》这首难得的政治抒情长诗里,作者进一步写到:

如果走投无路,我准备就留在原地
把天国的火种一一植入石头的内心,从这里
独对碧海苍山长河落日无限风景
如果不能仗剑去国行侠千里斩尽天下恶草
我准备向天地正气借一身艳丽无比的衣裳
天天走过魔鬼的城堡,使鬼蜮惊恐──
在良心湮灭的时候,我就是良心
在邪恶出没的地带,我就是恐惧

这首诗有一个副题:“──对海的回答”。现在明白诗人所谓“回答”,主要、或者说首先不是语言的,而是生存的、人格的,以诗人自己整个存在作为背景的。这里没有任何做假的空间和取巧的机会。在这种与生命本质合一的写作中,诗人将自己和盘托出,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艺术日益精巧的技术部分已经退居幕后,你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在芸芸众生迫于种种情势而不得不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时候,诗人作为一个生活赤子那鲜活的存在。在这类诗歌面前,一切屏障(包括语言的)都被撤除,读者几乎看得到诗人的呼吸、心跳,以及在英雄缺席的生活高地上诗人“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身影。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当代诗歌中似乎很少见到像在《命运 • 四十而吟》中那样刻骨铭心地言说贫困,像在《命运 • 走向人群》中那样憎爱交织、以既渺视、又敬畏的复杂心情状写人群;也没有看到过像《独株的向日葵》那样苍凉悲壮、催人泪下的孤独和《路过羊群》中那样良心于一瞬间的秘密颤栗。另一面,我们发现,只要不存成见沉下心来真正进入《愤怒》,像这样的精彩片段几乎俯拾即是。

刘诚的写作是一种在场的写作。无论这个时代的诗风如何流变,作者始终站在本时代一边,在与本时代的人群同呼吸、共命运的同时,致力于建设一种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一脉相承而又焕然一新、与当代人类生活实践切切相关的诗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虽然在散文、小说写作等领域皆有不俗的表现,但刘诚之始终自认是一位诗人,不肯放弃诗歌、尤其是长诗写作,乃因其内心里实在是“有话要说”,而诗歌作为一种不需要更多中介、往往从第一行、第一个字即能直接触及本质的古老艺术,理所当然地成为诗人言说的最佳形式。正如作者所言,“苦难的存在亦即诗歌根的存在,将成功地阻止美总是向天空蒸发和逃逸的倾向,使诗歌在获得美的灿烂外观的同时,也拥有金属的质地和重量。”,在刘诚的诗歌写作里,美也罢爱也罢,不像在一些三流诗人那里通常看到的那样轻贱和廉价,一切都因为携带大地的苦难而获得了重量。刘诚诗歌写作最可贵之处,即在于它的简洁,在于看似叠床架屋、肆意铺排之下那出人意料的单纯和质朴,在于它批判现实的锐利锋芒与独特诗歌美学的完美结合。刘诚习惯于在诗歌写作中单枪匹马直捣灵魂。读刘诚的诗,你是坐不住的,总感觉有一股凛冽的不平之气扑面而来。这种亲近大地、直面生活的原生的 “不平”之气,大约也就是刘诚所谓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人气”。它所指涉的符码系统,不只给人以美的温馨,也给人以力的震撼和切肤的痛感,很难笼统地用一个“美”的概念加以概括。如果说海子的诗歌以烈火般的激情和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取胜,以向天空作极限逼近的惊人努力令人叹为观止,刘诚的诗歌则向大地的深处开掘,以在大地以下无边黑暗中开掘之深之远,令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刘诚的诗趣浓郁、韵味十足的美丽愤怒,给予我们的不是悲凉,是生活之厚重,之热烈,之黑暗中灼灼大火的冷冽和明艳。刘诚说自己是 “地上的诗人”;刘诚说他不为时尚写作,真正的诗歌“在时尚的另一边”,而他的诗歌理想是:“从那些功成名就的诗人说得神乎其神的地方走出来,粉碎神话,然后再造神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生产和流通机制,肯定在某个地方还存在问题,这从刘诚二十年的诗歌写作几乎被社会生活完全埋没的残酷事实不难看出。虽然随着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种种束缚不断弱化,时代生活日益多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乃至不可逆转,成为大势所趋,多样化的自由写作在理论上已经成为可能,但是不能据此想当然地以为今天的诗歌生态环境就一定比原来更好。这当然与刘诚无关:不管人们肯不肯承认,刘诚作为一种诗歌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从《愤怒》中数量众多、放在当代诗坛毫不愧怍的大量抒情短诗,到二十年呕心沥血写作的系列长诗《命运 • 九歌》,刘诚大抵可以毫不含糊地跻身于中国当下为数不多的优秀诗人之列。刘诚以他体积巨大、视域宽广、迹近苍凉的 “愤怒”,以他相对平易、而又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具有丰厚底蕴的大量诗歌,直指海子所谓“实体”的庞大存在,从一个在很长时间里为人们所忽视(或有意拒绝)的方面,证明着什么是诗,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诗歌的大美和大真。《愤怒》是素朴的,札实的,也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愤怒》的写作,是诗歌艺术与诗人生存合一的英雄写作。也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但从《愤怒》中,我看到一种从不为时尚写作的孤绝和忠诚。在当今一些人什么诗好发表就写什么,哪种诗走红就跟着哪种诗起哄的时候,刘诚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受利诱、不讲什么道理地,在诗歌写作中大胆坦露性情,而不管最终能不能发表;在一些诗人热衷于不断制造诗坛热点以争夺霸权的时候,刘诚在他的位于汉中市人民路中段的书房里,默默无语地坚持纯文学写作,以诗歌的形式挽留着当代生活中那些与个人性密切相关的宝贵经验,并且乐在其中。其中当然不无知音难觅的辛酸与悲凉,但是否也标志着一种对于自身写作价值无比清醒的坚信和在当今之世已经难得一睹真容的高傲和冷峭?

也许恰恰由于这些原因,命运成为刘诚最重要的写作母题之一。应当感谢诗人与自身命运的这次遭遇:命运迫使诗人长期隐匿在黑暗中,也因此成全诗人,使诗人深深受益——从自身独特命运的切肤经验中,诗人找到了永不与他人雷同的取之无尽的写作资源。由此看来刘诚将他计划陆续出版的文集的散文卷命名为《在命运里旅行》,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系列长诗命名为《命运 • 九歌》,决非偶然。在《愤怒》里,命运不仅是思考和认知的对象,也是行走的伴侣和对话的知音;它是艰辛的,令人难堪的,寂寞和无奈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但同时也是可爱的和令人可喜的;它是黑暗中隐匿的、被遮蔽的,意味着另一个暂时不为人知的巨大存在,写满了个体与世界陡然遭遇之后的全部秘密。读《愤怒》,就如同置身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力量与星光的浓烈氛围之中,人与命运的对抗和妥协,构成了一个诗人生命丰富多彩的独特旋律,使原本比较脆弱的诗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显得美丽、执著而无比英勇。

————————————————————————————————————
1、刘诚:《命运•汉水河谷》,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385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范曾1987年1月9日致刘诚的信,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封四,西安;陕
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见赵丽华:《不是没有好吃的苹果》,载《诗神》1999年11月号。
3、刘诚:《命运•四十而吟》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302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刘诚:《命运•四十而吟》,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300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5、刘诚:《命运•向往清白》,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310—311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刘诚:《命运•向往清白》,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310—311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7、刘诚:《地下的写作》,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诗歌卷•愤怒》,3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8、刘诚《冷眼读诗》,见《刘诚作品(1980—2000)》之《散文卷•在命运里旅行》,183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

责任编辑:yszdyee


     的回复
    
    回复日期:
评论区域
打印 关闭
 
 
头题诗人   更多>>
本网推荐   更多>>
· 刘 诚〔国家一级作家 作文教学主...
· 建设文明城市,我们在一起!
· 手拉手,共建生态文明城市
· 美丽家乡生态美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我的心愿
· 手拉手共建生态文明城
· 小手拉大手,共建生态城
· 喜鹊先生的请求
·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生态文明
· 文明城市创建改变家乡面貌
· 写给交警叔叔的一封信
· 我的家乡变了
· 建设文明城市
· 给市长伯伯的一封信
热门阅读   更多>>
· 刘 诚:命运·九歌(长诗)
· 八十年代大学生校园诗江湖风云人物...
· 5.12汶川大地震诗歌专刊增刊民...
· 刘 诚:宁夏诗章(11首)
· 一箪:浅议莫言小说女性形象
· 中国现代诗歌群体及代表诗人[百度...
· 柳必成诗选
· 丁晓宇:性饥渴致留守妇女沦为乡村...
· 一箪自选诗99首(第一辑)
· 一箪:山东人原来是这样看待莫言的
· 杜君立:简评波兰电影《卡廷森林惨...
· 走在民国的街道上
· 县委书记权力大得吓人 几乎跟中央...
新开专栏   更多>>
· 艾叶
· 楠山
· 凡人
· 唐颖
· 海尧
· 临才
· 花儿
· ouya
· 子归
· lqc8
· 流云
· 海滨
· 十品
· 暮然
· 左岸

新浪读书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投稿须知    常见问题    网站合作    版权申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2 www.yuanliu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02583号-2       在线客服QQ:641362069
  客服邮箱/网站合作:  yuanliuw@qq.com